戏曲
艺术
却
寸
断
了
柔
肠
。
看
断
桥
桥
未
断
、
西
子
湖
依
旧
是
当
时
一
样
,
陆老生平
1947年1月,袁雪芬因旧病复发等多种原因,在梅龙镇酒家与雪声剧团全体人员举行话别会。陆锦花听完后,心里沉甸甸的。她预感到越剧姐妹将面临重新组合了。1947年1月12日演完《洛神》,雪声剧团暂告解散,范瑞娟和傅全香组合,成立了东山越艺社。陆锦花停演了一段时间后,于同年五月在“龙门”大戏院与邢竹琴合作,演出了《新月夜归人》、《黑暗天堂》、《金玉良言》等剧目。其中尤其以新编时装剧《黑暗天堂》轰动越坛,成为陆锦花的成名作。她所饰演的大学生有一段“悲切切,泪淋淋,坐起半身”的十八句弦下腔十字调组成的唱段,一时风靡上海越剧观众。陆派唱腔在这时已见雏形。
歇夏时,金雅楼、蒋瑞香等住在陆锦花家里,她们都支持陆锦花组团。第一桩事是物色合作的头肩花旦,大家分头奔赴各剧场看戏、选人,最后在同孚剧院看中了王文娟。陆锦花、沈益涛等亲自上门,热情邀请王文娟加盟。王文娟感到盛情难却,欣然答应与陆锦花一起组建一个新剧团。陆锦花聘请了一批主要演员加盟后,还组建“剧务部”。剧务部由仲美负责,基本和长期特约的编导有钱英郁、弘英、于吟、陈鹏、司徒阳、郑传鉴等。当时,陆锦花自己组团的基本想法有三:在大来、雪声剧团期间,她学得很多,袁雪芬、范瑞娟两位大姐对她很器重,使她艺术上大有长进,但现在她要挑大梁,要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;其次,她想在小生这个行当,再创出一个新的流派,闯出一条新路;三是她觉得成立一个新剧团,可以解决一些姐妹的吃饭问题。当时家境贫寒的女孩不少,她没有忘记自己当初“为口饭,落个难”的情景。
陆锦花自己组班领衔演出《礼拜六》,这是她艺术生涯中的分水岭和突破口。当时剧团的演出剧目和演出时间,基本上是老板说了算。陆锦花与王文娟的演出,看戏的不但有基本观众,还招来了一批青年学生。由此老板对她们刮目相看,演什么戏,定什么新剧目,均与她们共同商定。这一时期,陆锦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施展。“少壮”编演了家庭伦理悲喜剧《天伦之乐》、海上实事《女伶受辱记》、社会实事大悲剧《人难做》、家庭大悲剧《青春误》、社会醒世剧《人之初》等。是年《黑暗天堂》、《礼拜六》、《义》等剧由大中华、百代、百歌等唱片公司灌制发行了唱片,陆派唱腔脱颖而出。
1954年,她进入上海越剧院后,随着环境的变化,悉心专攻儒生、穷生戏。她力求同类不同型,一戏一个样。她不以花俏悦人,而以洗练取胜。分别成功地塑造了众多艺术形象。如先后与傅全香、吕瑞英合演的《珍珠塔》是一出传统骨子戏,唯独她所塑造的方卿,广撷博采,奇峰突起;《情探》中的王魁是概念定型的反面角色,唯独她赋予王魁特有的血肉灵魂,又别出一番风光,作者田汉观后兴奋地说:“你是我笔下的王魁”;《彩楼记》(与金采风合演)中的吕蒙正,亦被同行赞美,观众叫“绝”。再如她所塑造的《劈山救母》中的刘彦昌、《盘夫索夫》中的曾荣、《孟丽君》中的元成帝、《送花楼会》中的文必正等艺术形象,亦成功非凡,从行家到观众都有口皆碑。
1958年,《情探》拍成电影。“陆派”艺术更为大家熟悉和喜爱。她的演唱擅用中音区,飘逸自如,舒展流畅,显得异常松弛自然;其吐词清晰,咬字准、送音远,讲究“字正腔圆”;运腔转调,清丽优美;运气润腔,刚柔调和。唱腔着眼于塑造人物,“在平稳中传情”,“在平淡中出奇”,做到字字送听,声声入耳。其中大量精彩唱段至今在海内外传唱不绝。
1983年,客居美国。2018年1月10日晚,陆锦花因病在美国逝世,享年91岁。